內容:首播時間:2011年2月23日21:00 首播頻道:CCTV-10 所屬欄目:講述 所屬分類:社會
河北省陽原縣緊鄰山西大同這里的人們愛吃削面,最近在陽原縣出現了一個奇怪的面攤,這家面攤削面的是一個機器人。機器人的主人名叫崔潤全,他是陽原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初中文化程度,但是就是這樣的人靠著自己的努力發明了削面機器人,削面機器人的發明讓他聲名大噪,也找到了致富的新途徑。(CCTV-10講述 2011-02-23)
如今,崔潤全先生在北京鴻芳基業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研發人。負責刀削面機器人的生產和進一步的研發。
CCTV-10講述 2011年 第54期 機甲廚神 削面機器人

標題:農民發明“削面機器人”獲國家專利(圖)
內容:
 崔潤全演示操作“削面機器人”。
本報訊(記者 石英杰 通訊員 王月良 鄭世繁)刀削面好吃,可做起來并不容易。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張家口市陽原縣農民崔潤全發明了一種“智能型刀削面機器人”,并獲得了國家專利。日前,崔潤全與一家工廠合作,正準備批量生產這種機器。
“刀削面機器人”的發明者叫崔潤全,陽原縣農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愛搞些小發明。3年前,身為“豬倌”的崔潤全經常到飯館拉泔水,發現喜歡吃刀削面的人特別多,便想開一家專賣刀削面的小飯館。可是,經過請教專做刀削面的師傅,他發現這種手藝很難掌握,而且出面的速度很慢,人一多了就供不上吃。于是,崔潤全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自己發明一種專門削面的機器。
其后,崔潤全一邊向削面師傅請教削面的手藝,琢磨刀片削面時的角度和力量,一邊找來電機和一些廢舊零件,進行改裝試驗。經過多次反復試驗,崔潤全還真的做出了一個會做刀削面的“機器人”。通過幾次技術改進,最近該發明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崔潤全發明的“刀削面機器人”具備這樣兩個特點:
一是用機械模擬人工削面過程。根據汽車雨刷器原理,這個機器人的右臂(削面手)由電機帶動,通過曲軸連桿實現不斷往復的削面動作;左臂(扶面手)則負責托住面團,隨著右臂的削面動作不斷左右擺動,以便使整個面團能夠被均勻地削下。
二是它的刀片有兩個凹槽,且來回均可削出面條。人工削面的刀片只有一個凹槽,所以一次只能削出一根面條,而崔潤全自制的削刀有兩個凹槽,相當于兩個師傅在同時削面。另外,這種鋒利且有一定弧度的刀片,來回都可削出面條,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與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削面機相比較,崔潤全的設計模擬了真人削面的姿勢和手法,削出的面條中厚邊薄、有棱有角、口感爽滑有勁。經過測試,這種“刀削面機器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以上;而且節能省電,工作10多個小時耗電量僅為1度。
· 標題:刀削面機器人發明人亮相北京衛視網絡春晚
· 內容:
· 燕趙都市網張家口電(記者 張巖 通訊員 王月良)1月28日,在北京衛視 (BTV)2011年網絡春晚第一場 “網絡潮人之夜”的舞臺上,陽原縣農民崔潤全和他發明的刀削面機器人應邀前來助興,崔師傅當場演示了機器人削面過程,博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據介紹,刀削面機器人的發明人崔潤全是陽原縣一個普通農民,他從小善動腦筋,在生活中總能搞出點兒小發明提高工作效率。3年前,崔潤全想做刀削面掙錢,但他又沒有削面的手藝,于是就萌發了做一個能代替人手工削面機器的念頭。依靠平日里積累起來的機械知識和強大的動手能力,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崔潤全終于用廢舊零件做出了一個刀削面機器人。經過不斷改造升級,現在崔潤全的新型刀削面機器人一分鐘可以削長度50厘米左右的面130根,工作效率是人工的3倍以上;而且節能省電,10多個小時耗電量僅為1度。由于模擬了真人削面,因此削出的面條細長均勻、中厚邊薄、有棱有角,色澤好、口感爽滑有咬勁,實用性大大優于市面上銷售的削面機。目前該發明已獲國家專利(專利號:ZL200920271845.9),崔潤全與他的北京客商合作下的新型智能刀削面機器人已經批量生產,將于年后投放市場。
在2010年,崔潤全刀削面機器人的發明經新聞媒體報道后,一時間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網絡上也出現了超高的點擊率。據崔潤全介紹,每天慕名而來品嘗削面、打電話咨詢購買、邀請采訪拍攝節目以及請求合作加盟的人特別多,其中包括臺灣、日本等地客商。此次崔潤全登上北京衛視網絡春晚舞臺,充分展示出燕趙兒女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也為家鄉爭得了光彩。
|